文章內容    
  下一篇

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、世界別具一格的中國貴州苗族"姊妹節"

日期:2014/1/28   (點閱1155741)    分享: 器材類別:Nikon 尼康 / 數位相機 / AW100

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、世界別具一格的中國貴州苗族"姊妹節",獨特的五彩姊妹飯東方情人節、還有多姿多彩的苗族刺繡服飾和銀湛湛美麗頭飾、苗家漢子頭戴斗笠的獨木龍舟競渡、純樸的民間活動以祭祀的方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。青山綠水間,百舟競渡,領略溫婉悅耳的苗家飛歌,一路還是走進岜沙苗寨、肇星侗寨,侗族大歌發源地從江小黃村的侗寨鼓樓,拍攝多樣的少數民族風情。


推薦台江縣城自由"姊妹節"開幕式,開幕式有豐富多彩的苗族歌舞、風格各異的苗族服飾、銀飾、頭飾。臺江姊妹飯節除了民族盛裝遊行、牛王爭霸賽、歌舞表演外,攤販及參觀的民眾等都具地方特色,也是很好的獵影目標。中國貴州雷山(臺江)地區苗族於重要節日通常會舉辦鬥牛活動,以娛樂鄉親;牛王爭霸賽是姊妹節的重頭戲,通常係以村寨為單位推派牛只參加比賽,因攸關全村名聲,村民踴躍參與。平時溫順的水牛進入賽場後,受到四週觀眾鼓噪就會尋找對手纏鬥,怒目相向、肢體碰撞,直到一方認輸;有時牛只會衝向人群,觀眾四散逃竄,很像西班牙奔牛節,攝影時隨時要眼觀八方,非常刺激。

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,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,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。白水河穿寨而過,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;寨內吊腳樓層層迭迭順山勢而建,以青石板路串連成片,吊腳樓多為三層,基座以青石、卵石壘砌,一層圈養牲畜,二層住人,三層為糧倉;居住層有長廊,圍有木欄,設有長凳,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繡,人稱"美人靠";這裡雖然開發較早,沿河區域商業氣息較重;但往高處走村寨仍保留了原生態生活、文化,值得探訪。

長裙苗寨(郎德上寨)坐落在貴州省苗嶺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,距雷山縣城17公里,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,所以稱為“長裙苗”。全寨118戶,500多人,以陳、吳二姓為主。村寨依山傍水,四面群山環抱,茂林修竹襯托著古色古香的吊腳樓,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綠林青蔓中,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不時在山間回蕩。 村上的小路全以鵝卵石鋪設,整齊乾淨,寨子中央有一個大蘆笙場,地面是用鵝卵石以仿古代銅鼓面十二道太陽光芒和飛奔的駿馬,進郎德上寨,首先要飲十二道攔路酒,然後沿著石板小路走進寨子中央的蘆笙場;在郎德將會欣賞到敬酒歌、苗族飛歌、蘆笙舞、銅鼓舞、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,非常精彩。


知道中國貴州施洞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“姊妹飯節”。每年春天,施洞清水江邊的河灘上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“姊妹飯節”,被好事者叫成“東方情人節”,在整個黔東南地區很有名。    除了那些被規劃成旅遊景區、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地方,大多數貴州的少數民族,甚至到了鄉鎮一級,無論穿著還是日常生活,並無很大的特色。所以,要想看那些全套的民族服飾,那些艷麗華美的裙裾、閃閃發光的銀飾,就應該趕在過節的時候去。

施洞是一個位於臺江與施秉兩縣交界處的苗族鎮子,清水江從它的身邊緩緩流淌,兩岸零星散佈著吊腳木樓的小村。過去,清水江航運曾是湘黔水運的重要通道,施洞則是上遊的一個物資集散地,至今還保留著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碼頭。當地人把施洞叫做“展響”,意思是貿易集市的意思,從它的名字就可以想像它曾經的發達與繁盛。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過姊妹節的習俗,苗語叫做“腦嘎良”,施洞的姊妹節最有代表性,一個被喻為“藏在花蕊裏的節日”。


姊妹節美麗的傳說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《姊妹節歌》。相傳,有一對姐妹的子女,男的叫金丹,女的阿姣,從小青梅竹馬,彼此相愛,可按照舊時苗家習俗“還娘頭”,就是舅家優先娶姑家女兒為媳。阿姣不願嫁舅家,金丹也不願娶別的姑娘,因為怕父母發現,兩人只能常在野外偷偷約會。每次,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。年復一年,阿姣終於感動了父母,同意她與金丹結成夫妻。

於是便有了“姊妹飯”的典故,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“藏飯”,意譯古來就變成了“姊妹飯”。    後來傳說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,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,也因找不到媳婦而單身。施洞的老人們想起了阿姣、金丹的故事和吃“姊妹飯”的典故,於是讓姑娘們把三丙大塘青年邀請來吃“姊妹飯”,這樣施洞的姑娘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。

從此以後,吃“姊妹飯”逐漸演變成為“姊妹飯節”,是一個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了。這是一場姊妹之約,也是苗族服飾的大展覽。除了穿在女人身上的,還有路邊簷下,苗族女人帶著自己親自繡制的服飾來展示和出售。苗族衣裙是女人自己紡線、織布、繡花、裁剪、縫制而成,用的是老式手工織布機,上面的手繡極盡繁復精美之能事,一套完美的裙裝居然要花二十來年的工夫製作。

而一套銀首飾是一家幾代人的積累,穿在身上,走起路來銀鈴清脆,腳步悠緩——這十多二十斤重的金屬穿在身上,也實在是不能不悠緩!苗族女人都戴上漂亮的銀頭飾,最搶眼的要數正值青春的女孩子們了,從頭到腳銀光閃閃,即使是躺在繈褓中的小女孩也被爸爸媽媽打扮得花枝搖曳!銀飾是苗家人最值錢的家當,一套少則一兩千多則一兩萬元,大多須經過幾代傳承積攢。苗家人平時捨不得穿戴珍貴的服飾,只有重要節慶時才拿出來,一般只能穿在正當年的姑娘身上。   

姊妹飯節”當然少不了姊妹飯,是用綠、紅、黃、紫、白五種顏色的糯米做成的,紅、綠糯米飯是加色素做成的,而紫色和黃色糯米飯天然染制而成,用的是一種帶葉的南燭木和帶花的馬醉木,又稱“姊妹花”。用開水煮半小時,水分別呈紫色和黃色,將米放在水中浸泡後蒸熟。一進鎮子就看到有女人手捧姊妹飯,熱情地請客人品嘗。
    “姊妹飯節”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。苗族有一戶張姓人家,有七個漂亮的女兒,他們都想嫁一個好丈夫,於是七姐妹相約到山上採集樹葉,泡出七彩糯米蒸成七彩糯米飯,邀請四方後生到寨子裏吃飯,唱山歌,踩鼓點。通過三天三夜的狂歡歌舞,七姐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。各自把彩色糯米飯送給情郎,囑咐他們擇日迎親。
    流傳下來的七彩糯米飯,成了愛情信息傳遞的載體,當姑娘拿著竹飯盒給小夥裝七彩飯回來,阿哥就會注意,如果姐妹飯上放有一雙筷子,那就是得到允許“成雙成對”的許諾,小夥子便會欣喜萬分。

如果只有一支筷子,這是姑娘無意相許,暗示小夥不要害單相思;如果飯裏面什麼也沒有,表示姑娘對你完全無心,來去空空,但仍會笑臉相對,做不成情人還可以做朋友嘛!所以也會請他吃姐妹飯。姑娘是不是有心,全看筷子的表示,也只有打開飯盒的小夥自己心知肚明。    現在“姊妹飯”已成為一種大眾食品,節日期間幾乎家家都要做上幾十斤,除了家人食用,還用來招待賓客或送給親友,“姊妹飯節”期間就成了遊人和過客們品嘗和帶走的好東西。


姊妹節上最傳統的項目是踩鼓,簡單說,就是各村各寨的苗族女子圍成圈,踩著鼓點跳舞。踩鼓是最有當地特色的一種舞蹈,原本是女人間自發聚會,自由發揮、自然宣洩的舞蹈,節日上,木鼓舞成為一種集體表演,場地中間一人敲木鼓,木鼓長約1米,直徑約30釐米,鼓面用黑牛皮蒙起。鼓點急緩相間,其他女子圍成兩三層圓圈,人數幾十不等,伴隨木鼓的節奏不停地前後旋轉,翩翩起舞。    

踩鼓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:相傳遠古的時候,一對苗家兒女勇耶古和仰妮耶古從遙遠的東方逃難來到施洞、革一等地的深山裏。勞動之余,兄妹倆常以蟲鳴鳥叫為音樂,手舞足蹈,自娛自樂。有一次,他們在一棵枯樹旁聽到啄木鳥發出的聲音節奏鮮明、清脆、悅耳,遂緣木而上,發現此樹原來已經空心,故擊之能發出響聲。於是,他們將此樹砍倒製成了木鼓。

有一年,兄妹倆為使失散的族人團聚,特意在清水江岸邊跳起木鼓舞,眾人聞到鼓聲紛紛響應,踩鼓從此誕生。 很多年輕的女孩在母親的陪伴下入場,母親會精心地幫她們梳頭,佩帶頭飾,穿好民族服裝,在一旁看著讓人心裏溫暖極了。母親還隨身帶著一個竹籃,女孩去踩鼓跳舞的時候,隨時揀從女兒身上掉下的銀飾,女兒舞蹈之後母親還要幫她們卸裝,別忘了,她們的一身銀飾,一般都有十多公斤重呢!

施洞的踩鼓場設在清水江的河灘上,開闊平坦山青水秀,來自周圍村寨的苗族婦女人山人海聚攏而來。年輕姑娘們身穿節日盛裝,中年婦女也不遜色:頭戴紅色頭帕,身著彩色刺繡的服裝和百褶長裙,圍彩繪圖案的裙帕,腰間係一條彩色腰帶,風韻俏然。這個下午美麗的清水江邊,鼓聲連著人們的歡呼聲響成一片……
(function(w, d, g, J) { var e = J.stringify || J.encode; d[g] = d[g] || {}; d[g]['showValidImages'] = d[g]['showValidImages'] || function() { w.postMessage(e({'msg': {'g': g, 'm':'s'}}), location.href); } })(window, document, '__huaban', JSON);  采集到花瓣
內部引用此文章 》 外部引用網址: 由於外部引用的廣告太多,暫時關閉外部引用的功能 !!

回應列表 ( 0 )
欲回應請先 登入
引用列表 ( 0 ) 為避免不當廣告,新的引用預設為隱藏,作者本人開啟後,其它網友才能看見。
  此文章未被引用

 
© 2024 Photosharp Taiwa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