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字號新系統:Canon EOS M實拍心得 發表於:2012-11-28 09時 手札小編, 瀏覽人次: 230489 在去年微單眼市場熱鬧滾滾之際,各家相機廠商無不絞盡腦汁,推出相關機種搶攻消費者荷包,唯獨Canon老神在在,一副不為所動之姿。直到今年末,才千呼萬喚始出來,推出EOS M微單眼相機。
雖然今年數位相機已回歸傳統DSLR的比拼,但老牌大廠Canon推出全新M系統,也在市場上掀起一股話題;究竟「沉甕底」的是否真是「好酒」呢?筆者利用最近使用EOS M的機會,搭配部分原廠配件,與各位分享些使用心得。(攝影/撰文:Jay)
Canon EOS M與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的組合。
|
簡約設計與直覺的操作感
初次見到Canon EOS M,當下還以為是一台新的隨身DC,不僅外型圓弧小巧,簡約的按鍵配置,馬上就可感受到EOS M主打「輕便」、「隨身」的訴求。
機身配置上,將電源開關設置在機頂,與一般類單眼相機類似;模式轉盤區分「智慧場景」、「靜止影像」與「短片」,可依需求調整(需調至「靜止影像」才能選擇各式相片拍攝模式)。機背也僅配有觸控螢幕、錄影鍵、重播、選單、設定鍵、主轉盤與資訊顯示鈕等,非常精簡。至於拍攝上常使用的數值,如 ISO、測光、對焦模式、白平衡、照片風格等,皆可直接由觸控螢幕點選調整,因此可大幅減少機身上按鍵的配置。
整體來說,EOS M雖然走輕量設計,但拿在手上卻有沉沉的金屬感,觸感光滑,手感意外紮實;加上有多種顏色可搭配,在現今強調質感的微單眼市場中加分不少。
Canon EOS M詳細機身解析與測試,請參閱 本篇評測報導。
取消反光鏡室設計,使EOS M大幅縮減了機身厚度,拆下鏡頭即可看見APS-C片幅的感光元件。
|
針對實時拍攝設計的對焦效能
因為取消了反光鏡室與觀景窗,使得EOS M必須採用實時顯示方式拍攝,在對焦效能上,選用CMOS混合式相位偵測對焦,搭配三種實時對焦模式,是否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,以下我們透過人像的實拍來測試。
EOS M提供「ONE SHOT」與「SERVO」兩種對焦模式,前者為單次對焦,後者則可根據移動主體持續對焦,此時可利用連拍持續捕捉畫面。此外可搭配人臉追蹤、FlexiZone多點與FlexiZone單點3種對焦方式,針對不同拍攝主體進行選用。實際使用上,人臉追蹤與多點AF可以迅速鎖定目標,即使使用單點AF,配合EOS M觸控對焦與觸控快門,也可以很直覺地快速拍攝;鏡頭使用上建議選用EF-M專用鏡頭,可增加不少對焦速度。
人像拍攝時,我們以人臉追蹤搭配SERVO對焦模式,並使用連拍,來捕捉連續畫面,相機辨識人臉的成功率頗高,準焦率約5成左右,可透過增加拍攝張數來獲得滿意照片。此外,單點AF配合觸控對焦與快門,也能迅速達成合焦並完成拍攝,加上EF-M 22mm F2 STM定焦鏡的加持,散景自然且畫質清晰銳利。
最後,儘管EOS M定位在輕便的微單眼相機,但也配有可外接所有相容Canon接點閃光燈與觸發器的熱靴座,因此即使沒有內建閃燈,但需要補光時也很便利。我們實拍時,便透過最新觸發器ST-E3-RT觸發離閃600EX-RT拍攝,效能穩定,系統相容性優異。
使用人臉追蹤AF搭配SERVO對焦模式連續拍攝JPEG,途中請Model前進時儘量面向相機以提高準焦率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模特兒:Yui。
|
EF-M 22mm F2 STM定焦與大光圈的特性,提供銳利畫質與自然散景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8、快門1/1250秒、ISO 800,模特兒:Yui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8、快門1/1250秒、ISO 800,模特兒:Yui。
|
於昏暗處拍攝未補光,臉部陰影明顯也較黯淡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8、快門1/1000秒、ISO 400,模特兒:Yui。
|
使用觸發器遙控閃燈由側面離機補光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5.6、快門1/200秒、ISO 400,使用ST-E3-RT遙控600 EX-RT離機補光,模特兒:Yui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8、快門1/800秒、ISO 400,使用ST-E3-RT遙控600 EX-RT離機補光,模特兒:Yui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8、快門1/200秒、ISO 400,使用ST-E3-RT遙控600 EX-RT離機補光,模特兒:Yui。
|
全新的EF-M鏡頭便於隨身記錄
這次使用EOS M主要搭配兩顆專用的EF-M鏡頭,不僅重量輕巧,對焦與畫質表現也很出色。其中,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是EOS M的KIT變焦鏡頭,焦段橫跨廣角至標準,重量輕便,很適合當作旅遊記錄的夥伴。EF-M 22mm F2 STM則是Canon繼EF 40mm F2.8 STM後的第2顆餅乾鏡,與EOS M組裝後,22mm焦段換算約為35mm,易於生活隨拍,加上恆定大光圈與迅速的對焦過程,是筆者推薦的隨身配備。此外,若臨時需要閃燈補光,可搭配專為EOS M設計的外接閃燈Speedlite 90EX,雖然出力值僅有GN 9,但十分輕巧,當作隨身配件也很方便。
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(左)與 EF 50mm F1.8 II(右)比較,18-55mm高度略高、重量也略重,但整體手感仍非常輕便。
|
EF-M 22mm F2 STM(左)與EF 40mm F2.8 STM(右)比較,重量相差無機,都非常輕薄易攜。
|
EF-M 22mm F2 STM(左)採用了 Canon首見的內夾式鏡頭蓋,據說日後 EF與EF-S鏡頭也會逐一換用。
|
EOS M搭載全新外接閃燈Speedlite 90EX,後方有電池室、電源開關與熱靴鎖。
|
使用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的18mm端,出遊時可捕捉廣角畫面交代場景。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8、快門1/640秒、ISO 200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切換至55mm端則便於特寫。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8、快門1/640秒、ISO 400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遇到較昏暗的室內或走廊,在不提高ISO或放慢快門速度的狀態下,透過隨身閃燈Speedlite 90EX可快速針對主體補光。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6.3、快門1/100秒、ISO 400,Speedlite 90EX補光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雖然有了大光圈,但與親朋好友相約聚餐時,有時昏暗的室內仍無法提供足夠的亮度,此時可適度將相機的ISO值調高,以提高對光線的感應力。不過,因微單眼相機簡化了機身設置,感光元件需同時處理影像辨識、對焦與成像等工作,因此使用高ISO拍攝時,將更易產生雜訊問題。EOS M備有APS-C尺寸感光元件與DIGIC 5影像處理引擎,提供ISO 100~12800的調控範圍,加上高感光雜訊消除功能,應可適度提高畫質表現;實際測試後,如需要高感光拍攝,建議ISO值可控制在ISO 800至1600之間,以避免過多的雜訊產生。
使用ISO 6400拍攝,未開啟高感光度雜訊消除。
|
使用ISO 6400拍攝,開啟高感光度雜訊消除。
|
上圖局部放大,可見雜訊較銳利清晰。
|
上圖局部放大,雜訊較平滑,但整體畫質稍下降。
|
美食當前,但餐廳內多半昏暗,若透過開放光圈來提升亮度,會產生景深過淺的問題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、快門1/400秒、ISO 1600,攝於台北金仙蝦捲店。
|
適度縮小光圈(在不提高ISO的前提下,需留意快門速度以免晃動),可明顯發現除了蝦捲,一旁的排骨也更清楚了,背景的虛化程度也有差異。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6.3、快門1/40秒、ISO 1600,攝於台北金仙蝦捲店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2、快門1/100秒、ISO 800,攝於台北覺旅咖啡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22mm F2 STM,光圈F2.2、快門1/160秒、ISO 800,攝於台北覺旅咖啡。
|
HDR提供更寬廣的拍攝空間
HDR功能為近來數位相機新興的合成特效,藉著拍攝多張照片合成方式,同時保留畫面中亮部與暗部的細節,尤其是面對逆光或畫面中亮、暗反差很大時特別適用。Canon算是較晚投入HDR功能開發的公司,數位單眼相機方面,從EOS 5D Mark III始正式加入HDR功能,但已有不錯的表現,至EOS 650D以及EOS M也沿用了此功能。
實際拍攝時,將拍攝模式轉至「靜態照片」,再利用觸控螢幕調整拍攝場景模式為「HDR背光控制」,按下快門後,相機會以不同曝光值拍攝3張相片,最終合成一張同時保留亮暗部細節的檔案。
EOS M的HDR功能無法調整曝光差異與使用閃光燈,但能選擇對焦與過片方式。拍攝時請儘量握穩相機或使用三腳架,以免影像合成時發生邊緣無法對齊情形;若是拍攝畫面中有移動的物體,可能會成為殘影。此外,HDR功能無法選用RAW檔拍攝,同時也需要較長的處理時間。
以亮部為曝光基準,暗部細節不足,整體感覺暗淡。
|
以暗部為曝光基準,亮部明顯過曝,整體感覺過亮。
|
啟用HDR曝光,合成不同曝光值的照片,畫面較為自然。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5.6、快門1/400秒、ISO 100,啟用HDR曝光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5、快門1/250秒、ISO 100,啟用HDR曝光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Canon EOS M + EF-M 18-55mm F3.5-5.6 IS STM,光圈F10、快門1/500秒、ISO 100,啟用HDR曝光,攝於華山藝文中心。
|
創意濾鏡增加攝影樂趣
創意濾鏡在Canon EOS 600D、650D中即有搭載,現在也套用至EOS M上。在拍攝前,攝影者可先點選創意濾鏡效果(EOS M提供粗糙黑白、柔焦、魚眼、油畫、水彩畫、玩具相機、微縮等特效),並在螢幕上預覽效果,選擇不同的程度後即可拍攝。
即使拍攝當時沒有套用特效,在瀏覽照片時,只要按下「SET」選擇創意濾鏡效果,也能達到相同目的,並可另存成新影像。不過,因拍攝RAW檔時無法套用特效,所以建議使用者若影像後續有更多用途,可在拍攝時選用RAW+JPEG,再透過瀏覽調整的方式來後製,這樣既可保有原始RAW檔,同時又可嚐試多種後製效果,靈活度更高。
關於轉接EF鏡頭
EOS M除了本身的操作性與功能外,就屬可以轉接Canon數量龐大的EF與EF-S鏡頭群最為吸引人。微單眼相機最初便是將「輕便」與「可換鏡頭」結合為訴求,快速吸引眾多用戶。而部分相機大廠,也藉著可轉接本身數量豐富的鏡頭群,成為推廣旗下微單眼相機的助力。
Canon EOS M與EF 24-70mm F2.8L II USM的組合,機身明顯「嬌小」許多。
|
再搭上外接閃燈Canon 600 EX-RT,如此「重裝」手持拍攝重心不易維持。
|
然而,許多專為DSLR設計的鏡頭,外型皆厚重紮實,裝載上微單眼相機,除了與「輕便」原則有所出入,操控上也覺得「頭重腳輕」,重心不易維持。經過轉接後,部分鏡頭的自動對焦效能明顯退步,常常聽著「刷刷刷」來回蒐焦數十秒卻無法合焦;畫質部分,也較其在DSLR上的表現有段差異,有時需縮光圈至 F4甚至F8之後才有紮實表現,這樣也喪失了選用某些恆定大光圈鏡頭的意義。
經過筆者實際使用,建議購買EOS M時仍以搭配專屬EF-M鏡頭為主,不僅整體更加輕便,對焦與畫質表現也較稱職。但因EF-M系列鏡頭種類不多(目前也僅公開2款),雖可應付大部分的生活拍攝,但如有需求,仍可將轉接功能視為備用,或是增加額外拍攝樂趣。
Canon EOS M 轉接 EF 50mm F1.2L USM,光圈F4、快門1/1250秒、ISO 400,模特兒:Yui。
|
Canon EOS M 轉接 EF 50mm F1.8 II,光圈F4、快門1/3200秒、ISO 400,模特兒:Yui。
|
Canon EOS M 轉接 EF 50mm F1.8 II,光圈F2.8、快門1/400秒、ISO 1600,攝於台北覺旅咖啡。
|
Canon EOS M 轉接 EF 17-40mm F4L USM,光圈F6.3、快門1/80秒、ISO 1600,攝於台北覺旅咖啡。
|
小結
去年微單眼市場火熱,眾人無不引頸期待老牌Canon何時出手?如今EOS M夾雜在眾多DSLR新機與強勢崛起的智慧型照相手機中登場,加上今年微單眼市場明顯退燒,其造成的效應仍值得觀察。
但整體來說,EOS M擁有不錯的外觀質感與操作手感,並維持Canon一貫的操控模式,對於新人或老手皆可快速適應。此外,導入APS-C片幅、觸控螢幕、拍攝場景模式、創意特效等,以及可外接閃光燈與轉接鏡頭,雖沒有太多讓人驚豔之處,但也算中規中矩,給了眾多Canon用戶在微單眼需求上一個滿意的交代。日後,若能持續強化功能與附加屬性,雖然發售時間較晚,但相信在市場仍可佔有一席之地。
|